问:念观世音菩萨可以保佑家平... 详细
大慈大悲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心... 详细
瞎眼的阿拉汉 瞎眼的阿拉汉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 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 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偈1)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祗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虫。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库前去找他时,发现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首先问他们是否亲眼看见尊者踩死这些昆虫,他们回答说没有。 佛陀就劝告他们:「正如你们没有亲眼看见他杀生,他也看不见这些昆虫;再说,身为阿拉汉,他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并没有犯戒。」 他们接着问佛陀,尊者的眼睛为什么会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来说明业力的影响: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医生,却故意使某个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该女人答应迦丘帕喇,如果能够彻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儿子愿意做他的仆人。但后来她却害怕真的变为仆人,就向医生撒谎,说她的眼睛愈来愈坏,而事实上,却已经完全痊愈了。医生很清楚她在骗他,所以为了报复,就给她另一付药方,终于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由于这罪行,这医生在往后很多世都是瞎子。 佛陀接着说,恶业会跟随造业的人,就像车轮尾随牛的足迹一样。 备注: 1. 「法 」(dhamma)有多重意义,此处指的是业(kamma) 或代表行 (cetana) 的业,或任何伴随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识而来的心理状态。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恶的心理状态),若没有心的作用,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 2. 行: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佛:「行即是业。」 3. 心是所有作为的先导,是实行和衡量所有行为的主要因素。 何必妄想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 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 人若造作身、口、意善业, 一定有乐,如影不离形。(偈2) 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子,但身上所带的首饰也是父亲为了省钱,而亲自打造的。所以当他患了黄疸病时,他父亲也不请医生来治病,终于使他病入膏肓。他父亲知道他快要逝世时,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来家里的人看到他父亲的财富。 当天早上,佛陀出禅定后,透过神通看见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当佛陀与弟子到舍卫城去化缘时,就走到玛塔侃达理家门口,向玛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这时候的玛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获得一些幸福感,而这就足够了。当他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而逝世时,便往生至忉利天。 当他在切利天看见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时,化身恢复原来的形像,出现在墓地,向父亲说他已往生忉利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并且听佛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 佛陀说法后,有人就问,人可不可以只在心灵上信仰佛法,而没有任何慈善行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忉利天吗?佛陀就请玛塔侃达理现身,玛塔侃达理于是从切利天下来,亲自向他们说他已往生忉利天了。听完他的话后,大家才确实相信玛侃达理只因为内心皈依佛陀,就获得往生忉利天的荣耀。 听完佛陀说法,他父亲从此明白佛法,并把大部份的财富布施出来。 备注: 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场合说法,用来说明善恶业不可避免的业报。人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作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适当的时机受此业报。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和悲惨,负大部份责任;人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狱;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导世人要自我负责,也主张因果报应。人造作业,会受业报。但仍有解脱的可能。 报复的苦行者 人的内心若抱持: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 的想法,心中的怨恨无法止息。(偈3) 人的内心若没有: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 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注)(偈4) 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为僧。 他喜欢假装自己是长老比库。如果来访的比库得到他的同意,为他服务时,就很高兴。但他却不尊敬真正的长老比库,也时常与年轻比库争吵。如果有人说他的行为不如法,他就哭闹、生气,非常不满意,并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对他的情形了然于心,所以每次都劝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不要记恨,因为只有不记恨才能消除恨意。 佛陀说: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顽固,前世的时候也很固执: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顽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于误会,而咀咒一个非常神圣的宗教师,虽然国王劝他向该宗教师恳求宽恕,但他悍然拒绝。国王最后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该宗教师恳请宽恕。 备注: 佛陀经常教诲弟子不可以报复,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随时随地修习忍辱。佛陀赞叹那些尽管有能力报复,但忍辱并且原谅他人辱骂的人,在整部【法句经 / 故事集 】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严厉的批评、辱骂和攻击,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败的表现,而是伟人坚定信念的表征。 累劫以来的仇恨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 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 这是永恒不易的古法(注) (偈5) 从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视,就亲自为丈夫安排,选择再纳了一妾。但前后两次,当她知道妾怀孕时,却在饭中掺药而使妾两次都流产。第三次有喜时,这妾就刻意隐瞒她,但她后来还是知道了,并且如法泡制,妾因此再次流产,并且因而丧生。弥留之际,妾发誓要报复她和她未来的儿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从此展开。 后来,这对妻妾曾经投胎转世成母鸡与猫、牝鹿与母豹。今生,一个投胎转世成舍卫城一位贵族的女儿,另一位则变成食人妖怪。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赶贵族女儿和他的婴孩,当贵族女儿知道佛陀正在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时,他就逃到佛陀的身边,并且把婴孩放在佛陀的脚下,接受佛陀的保护。食人妖怪却被挡在外面,无法进入。后来食人妖怪也被传唤进去,佛陀向她们两人劝诫,说她们两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为互相怀恨,以致于往后的几世里,不断地迫害对方的子女,佛陀告诫她们,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谊,相互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在佛陀的劝诫下,尽释前嫌。 佛陀接着要贵族的女儿把小男婴交给食人妖怪,但她担心男婴的安全,而迟疑了一会儿,但出于对佛陀的虔诚和信心,她听话地把男婴交给食人妖怪。食人妖接过男婴后热切的爱抚和亲吻婴孩,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会儿,又把男婴还给贵族的女儿。 从此以后,双方尽释前嫌,同时善待对方。 注:佛陀和弟子共同遵守的永恒不变之法。 憍赏弥诤论不休的比库们 明白「诤论使人毁灭」的人, 停止诤论。 昧于这种道理的人, 诤论不休。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赏弥的比库们诤论不休。有些比库跟随精通律(vinaya )的法师,其他的比库则跟随精通法(dhamma)的法师,双方诤论不休。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但佛陀知道,他们终究会明白这样是错误的,所以就离开他们,单独到森林的僻远静处结夏安居 (注1)。(安居时曾经有一只大象和猴子照顾佛陀) (注2)。 憍赏弥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去的原委后,拒绝再供养这些比库们,比库们才明白他们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们要他们承认,是他们的错误,才造成佛陀离开憍赏弥,否则不愿再像从前那样尊敬他们。信徒们要他们恳请佛陀宽恕,但佛陀已经离开 了,当时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库们过的很辛苦、惨淡。 安居结束后,阿难和众多比库就去找佛陀,并且向佛陀表达他们的悔意,同时保证他们已经明白所犯的错误,恳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去。精舍的比库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认错。佛陀告诫他们说:生命是无常的,大家必须停止争吵,言行举止也不能像永远不会死亡般。 备注: 1. 结夏安居 (vassa),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2. 曾有记载说明该猴子如何照顾佛陀的有趣经过:当该猴子看见大象照顾佛陀时,它也决定要效法大象,为佛陀做些服务。有一天,猴子在树丛中荡来荡去时,发现有一蜂巢,它就把蜂巢所在的树干折断,取下蜂巢,并将它放在树叶上,献给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后,猴子就躲起来,观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却发现佛陀并不吃蜂蜜,猴子就过来拿起蜂巢,前后翻转,想要找出为什么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结果发现蜂巢中有些昆虫的蛋,它就把这些蛋拿开,然后,再献给佛陀。佛陀终于吃蜂蜜了。 摩诃迦罗比库和小迦罗比库的命运 人若追求色身欲乐,不知摄护诸根,饮食不知节制, 懈怠不知精进,必定为波旬 (注1)所毁灭,如同风吹弱树。 人若观身不净,摄护诸根,饮食节制,正信(注2)精进, 则魔不能加以摧毁,一如风吹山石。(注3) 摩诃迦罗和小迦罗兄弟俩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时,他们听到佛陀的说法,听完之后,摩诃迦罗就虔诚地出家为比库,小迦罗虽然也出家,但却没有坚定的信念。 出家后,摩诃迦罗很努力地在墓地禅修,并观照身体的变化和无常。最后深入止观,证得阿拉汉果。相反地,小迦罗对心灵的训练与提升没有兴趣,时时惦着感官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佛陀和众多弟子,包括他们两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里。这时候,小迦罗未出家的妻妾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小迦罗以前的家,小迦罗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库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们便趁机说服他还俗。 第二天,摩诃迦罗的妻妾们也邀请佛陀和比库到摩诃迦罗以前的家,她们希望也能像小迦罗的妻妾们,劝劝摩诃迦罗还俗。供养完后,她们就向佛陀请求让摩诃迦罗留下来表示随喜,佛陀答应了,就和其他比库先行离开,而留下摩迦罗一人。 到达村子门口时,比库们就向佛陀说,他们担心摩诃迦罗会像他的弟弟一样,被妻子劝解而还俗。佛陀回答说,他们两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罗沉溺于感观乐趣,内心脆弱。相反地,摩诃迦罗脱离感观的束缚,精进,坚定,对、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强烈。 佛陀说内心脆弱的人屈服于诱惑,而坚强的人则不为所动。 备注: 1.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种意义: (1)五蕴 (2)造作 (3)死 (4)烦恼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烦恼」。 2. 信:基于智慧而对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没有盲从迷信。人不可能基于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3. 本篇是佛陀针对出家人的说法。读者应注意,佛陀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 人若不能远离贪欲,无法克己,不诚实, 没有资格穿着袈裟 (注1)。 人若远离贪欲,善持戒律,克己,诚实, 有资格穿着袈裟。 有一次,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佛和大目犍连尊者,离开舍卫城到王舍城去。抵达之后,王舍城的人邀请他们和其他的比库,一齐接受早餐的供养。这时候,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布料给这次供养大会的主办人,并告诉他们,如果经费短绌,就把它卖掉。如果不缺,就把它供养给他们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比库。由于不缺经费,所以他们决定把这块布料供养给比库。舍利佛和大目犍连尊者只是偶尔到王舍城,所以他们觉得把它供养给该城居民的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尊者较为恰当。他们因此错误的地把它供养给迭瓦达答(提婆达多)。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并且穿在身上。后来,有位比库从王舍城到舍卫城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向佛陀提及这件事。佛陀说,这不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第一次接受不应该得的布料,佛陀接着说以下的故事: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的某一前世是猎象人。那时候,在某处森林里,住了很多的大象。有一天,他观察到这些大象在看到辟支佛 (注2)时会下跪,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黄色袈裟的上半部,遮住自己的头和手,并且手执长矛,在大象经常出入的路上等它们。这些大象果真出现了,并且误以为他就是辟支佛,而下跪行礼,因此被它轻易地一一加以猎杀。 这时候,出生为象群领袖的菩萨发现象群的数目愈来愈少,就决定到象队后面去调查。它小心奕奕地避过猎人的长矛,并用象鼻缠住猎人。但当大象正准备将他摔死在地时,却惊觉到他身上穿的黄色袈裟,一阵犹豫之后,终于饶他一命。 猎人利用黄色袈裟的遮掩去猎杀大象是错误的,也是败德的行为,他不应该利用袈裟来骗人。 佛陀以这个故事说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甚至在某一前世时就曾经误用黄色的袈裟。 备注: (注1) 袈裟是弃绝世间的外在象征,比库的袈裟加以染色是为了使其不具任何价值。本法句的袈裟是一双关语,如果内心不清净,则光靠外表的象征也没有任何意义。佛陀在另一个场合中,曾说内心清净的人,不管外表如何,才是真的比库。(参考第142偈) (注2) 辟支佛与佛一样都是自行证悟四圣谛,并且断除所有烦恼的人,但辟支佛并不教导众生。辟支佛在佛不出现世间时出现。 了解正法甚难 误认非法为正法,误认正法为非法, 抱持邪见的人,永远无法了悟正法。 正法就认定是正法,非法就认定是非法, 具足正见的人,了悟正法。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是王舍城的两个年轻人。有一次在观赏戏剧表演时,明白世间的幻相,因此决定寻求解脱之道。他们首先亲近城里的苦行者删闍耶,但不久之后觉得他的说法不够究竟,就离开他。两人协议谁先找到正法要通知另一人后,就分道扬镳,到全国各地区去寻找解脱的正法。但经过很久的探访,仍然找不到正法,只好又回到王舍城。 有一天,优婆提舍偶然听到马胜比库念诵:「诸法因缘起」,当下就证得预流果,并且遵照两人的协定,去找拘律陀,告诉他说自己已证得预流果了,并为他念诵「诸法因缘起」的偈语。拘律陀听完这偈语后也立即证得预流果。然后他们想起以前的老师删闍耶,两人就去找他,并告诉他说:「我们已经找到可以指引究竟解脱之道的人,佛陀已经出现世间了,正法已被发现了,僧伽也已经成立了,走吧!让我们一齐去找佛陀!」但删闍耶拒绝了。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就和他们众多的弟子一齐出发去找停留在竹林精舍的佛陀,并加入僧伽为比库。拘律陀是目犍利的儿子,所以别人就称呼他作大目犍连,而优婆提舍则被称为舍利弗。大目犍连在出家后第七天就证得阿拉汉果,舍利弗则在第十四天之后才证得阿拉汉果。他们两人就是佛陀的二大弟子。 他们也向佛陀转述删闍耶的话:删闍耶说,他已经是众多弟子的老师,若再成为佛陀的弟子,就像大口瓶变成小水杯一样。再说,只有少数人是聪颖的,大多数人则是愚昧的。他认为聪颖的人应追随佛陀,而愚昧的人可以跟随他。 佛陀说,删闍耶的傲慢使他不能如实知见正法,他误以非法为正法,所以永远不可能证得正法。 备注: 马胜比库的偈颂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 难陀为了女人修行 贪欲占据不知修心的人, 一如雨水滴进屋顶损坏的房子。 贪欲无法占据善于修心的人, 一如雨水无法滴进屋顶完好的房子。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这时候,他的父亲净饭王不断派人来请他回国,佛陀就与一大群阿拉汉弟子一齐返国,抵达迦毘罗卫城时,佛陀向亲戚们说毘输安呾囉王子本生谭,第二天他进入城内,并念诵以「人应觉醒,不应精神恍惚」开首的偈语。净饭王听完这偈语后,就证得预流果,后来,抵达王宫时,佛陀又念诵以「人应奉行法」开首的偈语,这次,净饭王证得须陀含果。而在供养之后,他又叙说月紧那罗本生谭,用来说明他未出家时妻子的德行。 第三天,全国人都在庆祝王子难陀─佛陀姨母弟的婚礼,佛陀到难陀的房间化缘,并把钵递给难陀后,就离开了。难陀只好追随佛陀,希望把钵归还给佛陀,因为不归还钵是失礼的,这时候,身为新娘的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看见难陀追随佛陀出去,也赶忙跑出来,并且大声呼叫难陀快点回来。但难陀一路追随佛陀到精舍,并立即出家为比库。后来,佛陀等人移往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这时候,难陀却心生不满,精神恍惚,认为僧伽生活了无生趣。同时,他念念不忘未婚妻在婚礼当日呼唤他回去的情景,他渴望还俗。 佛陀明白难陀的心念之后,透过神通,让难陀看见忉利天美丽的女天神们,这些女天神远比难陀未婚妻漂亮,佛陀告诉难陀,如果他能精进修持佛法的话,其中一位女天神将是他的妻子;其他的比库讥笑,难陀像个佣工,为了一个女人而修行,难陀因此苦恼,感到羞辱。所以独自到僻静的地方努力修行,最后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的心中没有任何的执着,自然地也没有丝毫的欲念。佛陀从一开始就预知这一切了。 其他不知情的比库再次问难陀感觉如何?难陀回答他们说,他不再迷恋世俗的生活了。这些比库不相信他的话,就向佛陀谈及此事,佛陀说,以前难陀就像屋顶损坏的房子,但现在,他已经证悟,像屋顶坚固的房子,打从看见忉利天美丽女天神那天起,难陀就努力修行,希望能解脱轮回。最后,佛陀确认难陀已经彻底明白四圣谛,而证得比库的为终目的,成为阿拉汉。佛陀说完后,众多比库受益良多,并了悟佛法。 世世幸福 今生喜悦,来生也喜悦, 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喜悦; 他(她)们满心喜悦地察觉到曾经作过的善业。 (偈 16) 昙弥是舍卫城的佛陀信徒。他很有德行,并且非常喜欢布施。不论平常的日子或特殊的节日里,他都大方地布施食物与其它必需品给修行人。事实上,他是舍卫城里众多佛教徒的领袖。他有很多儿女,也像他一般,具有德行,并且喜好布施。 昙弥老了快要往生的时候,请求僧伽在床边为他唱诵神圣的经文。正当比库们正在唱诵大念处经时,他看见六匹来自六天,布置庄严的马车前来邀请他,他告诉他们稍等一会,以免打断经文的唱诵。但比库门却以为他要求停止唱诵,就停下来,并且离去。 过了一会儿,昙弥告诉他的儿女,有六匹马车正在等他。他决定选择兜率天的马车,并且满怀幸福和信心地往生。有德行的人今生和来世都满心喜悦 。 年轻女孩的成就 今生快乐,来生快乐,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快乐; 「我已经造下善业!」的念头使他们喜悦不已; 往生善趣时,他们更喜悦。 舍卫城的给孤独长者和毘舍佉两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里供养众多比库。毘舍佉家的供养由她的孙女负责,而给孤独长者家则首先由长女,接着由次女,最后由最小的女儿修摩那戴葳负责。明白佛法的长女和次女结婚之后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负责布施的工作。 后来,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时候想要见父亲,他父亲来的时候,她称呼父亲为“弟弟”之后立刻逝世。她的称呼使她的父亲困惑不安,以为她的女儿在临终时正念没有现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修摩那戴葳临终时,意识清楚,而且正念现前 。 佛陀说修摩那戴葳称呼父亲为弟弟是正确的,因为她的修行层次比父亲高,她已经证得二果,而父亲只证得初果。佛陀并且向给孤独长者说,修摩那戴葳已经往生兜率天了。 知识不等于证悟 虽然经常诵唸经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 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经文背诵虽不多,但确实奉行,灭除贪、瞋、痴, 如实知见,内心清净,生生世世不再执着的人, 真正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有两位出身高贵家庭的比库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娴熟于唱诵并弘扬经文。他教导众多比库,而成为十八个比库团体的指导老师。另一位比库则在热切精进的修行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并且透过止观的禅修而证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证阿拉汉果的比库到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时,这两位比库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库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反而轻视他的朋友,认为这老比库对神圣的经藏所知不多,因此决定盘问他几个经藏的问题,佛陀知道他这种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会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于慈悲心就去探视两人,以避免熟悉经藏的比库取笑他的朋友。佛陀并且亲自提出问题,他问熟悉经藏的比库有关禅那和道果(透过禅修而得到的高级境界),熟悉经藏的比库无法作答,因为他只知道教导别人,自己却不亲自修行。另一位比库由于精进奉行佛法,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佛陀因此赞叹阿拉汉比库,而对熟悉经藏的比库不赞一词。 其他比库不明白为何佛陀大力称赞证得阿拉汉果的老比库,却没称赞他们的指导老师,佛陀向他们解释说,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库,像牧牛人,只为牧牛而获得工资,而亲自奉行佛法的比库,就像牛主人一样,享受牛的五种生产品,所以说,熟悉三藏的比库只得到学生对他的服务,没有修行圣果的益处。而阿拉汉比库虽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诵一些经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义。并且精进修行,克服了贪、瞋、痴,他的内心完全没有精神的烦恼,对今生与来世没有任何的执着,所以他真正获得修行的圣果。
何必妄想
报复的苦行者
累劫以来的仇恨
憍赏弥诤论不休的比库们
摩诃迦罗比库和小迦罗比库的命运
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
了解正法甚难
难陀为了女人修行
世世幸福
年轻女孩的成就
知识不等于证悟
川公网安备 51012102000169号
关注寺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