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闻识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邹丽英)

出处: 上传时间:2024-08-15 点击次数:

 8151.jpg

邹丽英

    佛教思想的启发与企业家的积极态度

    佛陀是为了解脱众生的痛苦这一因缘而出现于世。我们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依法修持,济世利人,即是实践佛陀正法,也即是引导众善奉行。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如何与宗教事业并驾齐驱以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乃无数企业单位或企业家们之所梦寐以求。

    佛陀将布施列为“六度”与“四摄”之首。很多企业单位或企业家也非常清楚,施比受更有福的哲理。让弱势群体能得到救助,让社会各阶层共享社会财富增长的善举,是一项多么崇高而神圣的社会公益事业。

    在一生辛劳之后,名成利就的企业家大多没有时间去探讨佛教教义中蕴含的思想资源。他们更希望以实际行动,以及以他们所累积的经验有效地回馈社会,在宏扬佛法中协助慈善事业。

    能为弱势群体提供资金救助,扶贫安老,办医兴学,布施者也因心安理得而带来了精神上的莫大慰藉。在行善的过程中,慈善的实际行动成为净化人心的道德资源。因此,佛教的宣扬活动与慈善事业,也成为一种职责。它不仅是调剂社会贫富差距,而利世济贫的行动更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高效行动。

    社会贫富悬殊容易导致一部分人心理失衡而诱发对社会的偏执态度。佛教的活动与慈善事业能让他们了解到贫穷者也有好心人在关心他们,这不但改变他们对社会的偏执看法,在佛法的薰陶下,人人也逐渐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企业家的社会影响力与其管理模式之引用

    目前佛教的全球活动开展并未普及,因欠乏有效率之宣传,使得佛教的理念和慈善行动未能深入人心。

    基金是佛教事业的核心要素,也是组织的核心构成,借用各方热心慈善事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号召力的成员单位一起同心协力,建立互动渠道,以便更多地吸引各层社会资源支持佛教事业,使其更多元化,国际化和全球化,以如此一个机制,可谓事倍功半。

    部份佛教组织之工作仍没有足够的专人分管,兼职状态仍很普遍。因为运作的权责不清,效率有限,阻碍了佛法宣扬的开展。借取有效管理模式和资金运作的专业经验,无论区域性或国际性的佛法宣扬开展将获得更大的空间。

    互动的和谐发展

    佛教组织必须把社会当作共同的工作平台,企业界也应把佛教事业视为本份的职责,一起开拓创新,把佛法宣扬、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以积极、先进理念与时并进。

    与此同时,佛教十恶十善的分野与认知,也被带入了企业的领域,成为运作中的优良文化。它将自然地散发于主管与下属之间,佛陀的智慧与慈悲,如法雨之洒落,在虚拟与欺诈充满的末法时代,人类的慈爱智商无形中被大幅度的提升了。

    佛陀离世已相当久远,而衍生至今的佛教派别与传统不知几许!作为佛教界的一份子,必须认清我们所肩负的宗教道义。秉持着学佛的修养,保持平常心,让人容得下我,我亦容得下人。

    我们应对各个传统、宗派有所了解,以客观态度去认识各个宗派的教义。如果只注重自己单一传统方式的学习与修行,对其他一无所知,就免不了产生对别人的误解,而执着地认为自己的传统光芒万丈,其它的就漆黑一片、这不是认识真理的修行态度。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芸芸众生,在他们所能认识的范围内,佛教,是柔性文化的生态。佛法,它拥有安宁的内心世界,所以,各方学禅之士慕名远道而来者不计其数。可知佛法浩瀚,正如百川汇海。

    本着十共精神 (共存、共荣、共富、共乐、共谐、共觉、共有、共得、共福、共成),互相平等;各宗派之间就不会有文明之间的孤芳自赏与蔑视异己、而是互相尊重、彼此愈加了解。佛教传统中的宗派教义尽可有异,此乃因时因事因人,各渡有缘,而诸法同源,无非都是在于共扬佛陀正法。

    佛法,在构建和谐的进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启示。佛教活动与企业界建立互相“合作关系”,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弘扬佛教的理念,培育更多修行人士与更多志愿捐赠单位。这不仅是给予物质的救济了,它更塑造了人人乐善好施的人文社会,促进道德之文明建设。

    我佛慈悲;希望藉由“世界佛教论坛”的因缘,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意识种子播向世界每一众生的福田。

备案号:蜀ICP备15010319号-3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川(2022)0000013
版权所有:四川省金堂县观音寺 客堂电话:18780109740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赵镇杨柳桥社区金堂观音寺
QQ:736661014 电话:18780109740

川公网安备 51012102000169号

关注寺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