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每个人的祸与福、苦与乐都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如果我们把心净化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我们就是在享受生命,开创人生,倘若我们的心态不好,观念不正确,只有邪知缺乏正见的话,那么,日常生活对生命来说,亳无疑问地就会形成了一种煎熬、折磨而充满了烦恼与无奈。
人,究竟是要过著喜悦、洒脱、自在、无碍的解脱生活,抑或是陷入烦恼、无奈、惩罚、煎熬……完全由人自己来决定的。
很多人因迷失自我,而在过著醉生梦死、冥顽不觉的生活;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生追求正法、追求解脱,却不得其门而入,结果是──求解脱转成系缚,求开悟反而迷失,是谁之咎?无他,‘正法难遇’而已。
各位在座的会友,费了许多心力,为弘扬正法而写作,在每逢写作的当时,一定会有种亲切的感受,修学佛法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相应;相应,用现在新潮的话来说就是‘来电’。各位在写作的时候,感受到内心涌出安祥,写完了以后不会像写一般世间文章一样感觉疲劳,这即是心光的发露,这就是相应,这是非常可贵的,这显示了在正法中的你并不孤立,你已经与法相应,相应到最高点时,就进入不二法门了。
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
各位到禅学会来,坐在这里,都会亲切地感受到心境为之一变,何以如此?因为这是道场,若非如此,道场与非道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道场会给人一种非常美好的觉受,各位因为提供了法布施,做了法的供养,合当接受这份心灵的飨宴;各位掬诚做了法的供养,自然就会消业去障,因为以最上品报了佛恩和众生之恩。经上说:‘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最为殊胜’。各位写正法的文字给别人看,就是法供养,这种功德极大,绝对可以消业去障。
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有业障──电阻太大,电流不通。我们学禅常常接触到‘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这样的句子,会不会感到矛盾、不能统一?众生是烦恼积聚,佛是光明解脱,怎么说众生就是佛呢?烦恼是痛苦无奈底,甩都甩不掉,怎么说它即是菩提呢?
这,看起来好像是很矛盾,而实际上在‘不二法门’中,是无二无别,如果佛是佛,众生是众生,那是二法,二法就不是真实法,烦恼和菩提也是一样。这样说,是否勉强把佛说成众生,把烦恼说成菩提呢?不是勉强。坛经上说得很清楚,你若不认识佛,你也不认识众生。佛是什么?佛就是布大(Buddha),布大就是觉。觉,是生命的特性,所有众生皆有觉性,如果没有觉性那就不叫众生,那是众死,太平间里的死人还能叫众生吗?因为佛者觉也,众生因为有觉性才叫众生,所以说:众生即佛。
既然生命是‘觉’,众生即佛,为什么众生陷于烦恼不得解脱呢?因为众生不认识自己是真佛,妄生见、取、污染心性,蒙蔽心聪,不肯付出,不肯放弃,不肯舍。
在圆觉经中说,众生是金矿里的矿石,佛是净化了以后的纯金,矿石中虽然含有黄金,但毕竟不能当黄金使用,你如果拿块矿石去换一碗面吃,老板会说:‘我送碗面请你吃,吃完面把石头带走吧。’这简直是找人家麻烦嘛!但是如果没有矿石,则根本没有黄金。如此说,则离开众生那里有佛呢?因为佛是由众生净化、升华以后完成的。
因此,禅之所以强调‘但愿空其所有,切莫实其所无’,原本不有而多余地东西把它不断的抛丢,像剥香蕉树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剥到最后,真实地自我就出现了,所以说众生本来是佛。
彻底反省忏悔,成佛终必有份
从第二个观点看‘众生即佛’,是因地佛。众生虽具备了成佛的基本条件,但是众生毕竟还不具备佛的功德──智慧德相。如果他自甘沉沦,保持原状,不肯净化和提升,众生便永远是众生,矿石依旧是矿石了。不过众生虽然没有觉醒是佛,佛性依然不失──没有丧失成佛的资格,因缘成熟,时间到了,众生必定成佛,这道理已经很明白,成佛作祖并非难事,只要条件具备,得到方法,加上恒心、意志力就会成佛。成佛以前的方便法,各宗派都主张反省、忏悔;反省就是要找出应该忏悔的东西,彻底做一次搜罗、剿绝的工夫。反省、忏悔若做得好,海清河宴、天下太平,成佛有份。所以从众生即佛的认知上,要知道修心的方法。修心的方法,简单地说是不断的净化,而绝不是要多读些经书,多懂些道理,那样会滞碍自己的心灵,那不是摩诃般若。
熟读六祖坛经.直截了当成佛
虽然我说不必多读经书,钻研道理,以免变成滞碍理障,但我却常劝大家要多读六祖坛经,因为不熟读六祖坛经,你根本就不认识什么是佛法,也不知道什么是禅。六祖坛经是五家──法眼、沩仰、临济、云门、曹洞、再加杨歧、黄龙为之七派的根源,坛经最精彩的开头四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用那个原本清净的心,就直截了当的成佛了。
你,本来是佛,只是你的知觉被迷惑、妄想、私欲蒙蔽了,被很多的本能、偏去的机械惯性捆住了、埋没了,而你又没有作一番奋勇的挣扎、战斗,始终因循过日,时间过去了,你没有改变什么;时间再过去了,而你的生命腐蚀了,肉体消失了,这是很可悲的事。
大家知道了众生即佛,是不二的,不是对立的,离开了佛(觉),众生即非众生,就没有众生了。了解了这一点,便知道禅是什么,禅是突显生命的。布大在菩提树下所悟的十二因缘,说生命、业障的形成,轮回所累积的业,积重难返,再回返到原本的心(真实自我)就不容易。所以为什么说人身难得?因为生而为人的使命就是修行,如果不经过一番的净化修行,矿石仍然是矿石,矿石里的黄金不能当黄金用,矿石里的杂质──根本无明、具生无明、无始无明永远存在,以其无始、具生,你在的时候,这些无明就在,什么时候就有都算不清楚了,所以罪垢与生命同在,只有彻底净化、提炼以后,才能突显摩诃般若,即是大智能,也即是安祥。
读六祖坛经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了神秀大师的伟大,‘时时勤拂拭’虽然不究竟,但是修行入门上路的法门,如果你不‘勤拂拭’,那就不会到达‘无一物’;无一物是结论,勤拂拭是下手功夫,修行不可好高骛远,否则容易落空。
根本智是一切创造、可塑的本源
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就超越了一切的哲学家,是出格的,是最了不起的;神秀大师时时勤拂拭是务实的,两个人都得到解脱。当时南北对立的时候,神秀大师的弟子膲不起慧能大师,说他是个文盲,凭什么得五祖衣为六祖?神秀说:他得无师智、根本智、自然智。其实就是指‘不学而知,谓之良知’,良知是绝对的知,绝对的知很难得,每天若能抽出一个小时做‘自觉’,自觉者‘觉自’,只有‘觉’,没有思、没有想,每天如果有一个小时‘自觉’‘觉自’,一年以后你就超佛越祖,一天做二个小时,半年以后就堪继祖传灯;但是,如果认真去做,敢保你十分钟也做不到,这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在自己是否能够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全生命的投入!所以这个‘无师智’,看来空空朗朗,什么都没有,但它就是自然智,什么叫自然智呢?比如一块画布,没有著色以前具备了无限的创造性、可塑性,是平等的,画什么都可以;一旦画上了景物那就僵化了,画上了释迦牟尼,就不能再画耶稣。创造、可塑的本源,也叫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如果没有根本智,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的学问都无从建立,所以说它是一切的基础、根本,你若得了根本智,使根本智现前,你活著就是佛。
所以,作自觉功夫是高级的观心,高级的观心是不观而观,因为真正的法是无为法,有为是入手的方便,无为才是修行的正途。‘本来无一物’是到家以后的话,六祖慧能见五祖不过几个月,一个字不识,普通话都讲不好,也没有出过家,竟然超越跟随五祖一、二十年,身为五百众上座教授师的神秀而获得衣钵,继承祖位,由此可见,法是大公无私的。试想,如果五祖把衣钵交付给神秀,那以后就没有禅了,就只有道理和学问了。众生的确是佛,遗憾的是众生自甘堕落,不肯承当,如肯承当,把那些多余、原本不有的东西丢掉,请问当下不是佛又是什么?不要误会说我比不上佛,佛有的我没有,其实是你有的佛没有啊!只要你找出佛所没有的,把它丢掉,你就跟佛完全一样了!我学佛是要这样学才对,众生即佛不是戏论,不是诡辩,而是事实。
烦恼萌生是追求解脱的动机
什么叫烦恼即菩提呢?
就佛法的基本出发点来讲,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因为众生活得太苦、太烦恼,所以才萌生追求解脱的道心。如果他活得很自在,快乐无边,像极乐世界一样,那他就缺乏追求解脱的动机了,也不追求菩提了;菩提对他来说亳无边际效用,也无价值可言,就因为有了烦恼的觉受,所以才感觉到解脱的可贵,才有追求解脱的渴求。这样说是方便说,若是直说,烦恼跟菩提本来是一个,菩提者觉也,死人还会有觉吗?一个没有知觉的人,他还有什么烦恼呢?就因为你有烦恼,所以才在烦恼的同时彰显了你的觉性,你只要把自己彻底净化,突显出原本不生,历劫不灭的觉性,那就是菩提了。
佛法的起点,就是苦的觉受,自己解脱了、不苦了,怜悯众生的苦,把众的苦除掉,给予他以法乐,这即是法的布施、法的供养,也即是心灵救济的事业;各位参与这个心灵救济的事业,是功德中的功德,这是最伟大的事业,是功不唐捐的。
禅刊是众生慧命之所寄
总之,禅刊是众生的慧命所寄,各位每注入禅刊一滴心血,都会增加禅刊的活力、对众生的影响力,而诚挚的贡献,自己必能获得心灵的进步,突破烦恼,增强安祥,各位亲自的体验和感受,一定会很亲切,不必我说。所以,希望各位努力修行,把修行的心得体验,不断地作法的供养,以自己的心得,供他人作借镜,能够这样,对于心灵的净化和提升,绝对是有帮助的。